各级能源主管部门、国家能源局派出机构要高度重视,统一认识,各司其职,形成合力。
同时,扫地机器人、导购机器人、无人机、手术机器人等服务机器人也走进我们的生活,在家居、娱乐、医疗等领域实现了商业化应用。在初步应用和潜在需求比较旺盛的领域,比如矿山、农业、电力、应急救援、医疗康复等,结合具体场景,开发机器人产品和解决方案,开展试点示范,拓展应用空间。
一是规模、技术和产品实现突破出席本场发布会的同志有: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一司司长王卫明先生、装备工业一司副司长汪宏先生、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执行理事长兼秘书长宋晓刚先生。四是从围栏操作向人机协作跃迁。发布会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新闻处副处长马剑主持。制造业机器人密度实现翻番。
下面,我向大家简要介绍一下《规划》起草的背景、过程、总体框架,之后和我的同事、专家一起就大家关心的问题进行解答。《规划》主要包括现状与形势、总体要求、主要任务、保障措施四个部分。仅GitHub社区,2020年就新增6000万个版本库和120万新用户,总数据量达21TB。
之所以如此,与我国当下的产业形势有关。在他看来,开源什么要考虑清楚,否则开源出去以后,不管怎么使劲儿还是会死翘翘的。这一漏洞的存在可以让网络攻击者无需密码就能访问网络服务器。特别是在各行各业数字化转型的当下,开源更成为数字化基础设施的助力之一。
作为论坛主持人,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副所长包云岗研究员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我国最近几年为什么开始非常重视开源?中国工程院院士孙凝晖近年来在中科院计算所规划了开源芯片方向,是开源芯片领域的引领者。近日,阿里云安全团队在Web服务器软件阿帕奇(Apache)下的开源日志组件Log4j内,发现一个漏洞Log4Shell。
崔宝秋指出,现在国内很多企业为了开源而开源,为了KPI(绩效考核)而开源,有的则纯粹是为了提升技术品牌、提升个人影响力而开源。赵琛认为,要把碎片化的影响减到最小,需要在一些工具、理念和方法上做好准备。因此,如果不被允许去某个开源社区下载,那就可以去OSI维权,质疑某个社区不是开源社区,某个软件不是开源软件,因为它们已经丧失了开源的应有之义。而据谷歌统计,全球总共约有1.3亿册藏书,数据量为23TB。
而一个好的开源组织一定要保证能让技术更公平地发展。例如,开源促进组织OSI在定义开放一词时有14个条件,其中第5个和第6个条件就提到不能歧视任何个人和机构,不能歧视任何技术领域。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知识产权法研究会副会长张平介绍,开源运动起源于对知识产权制度的反抗。这就是说,开源20年的源代码文明与人类五千年文字文明的数据量相当。
这是开源运动兴起的另一原因。当人类进入信息社会,也就是进入到了一个技术大协作的时代。
如何赢得互相的信任,如何让社区变得更加友好,线下的交流非常重要。他认为,软件开发从工程范式发展为开源范式,就是为了全面拥抱互联网环境下的不确定性,以开发者社区的自组织模式,形成自主化的规模化创作,以多样性应对不确定性。
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所长赵琛研究员也认为,在大协作时代如果不采用开源的模式,就很难建立起类似信息高铁等数字化基础设施。开源是无国界的,但一些开源社区还是有可能出现不允许某公司去下载开源代码的情况。在崔宝秋看来,开源还面临一个挑战,即一些大公司用开源作为武器,打造出强有力的平台,并奠定了领先的优势,形成了自身强大的生态,而碾压了开源界的其他一些同行。我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程序员群体,但在全球开源社区里所发挥的影响力却远远不够,甚至被诟病为一个拿来主义的开源大国。开源主要是要打破垄断。作为法律界人士,张平建议,此时就可以去质疑这些开源社区协议的合理性。
开源技术发展中碎片化的情况会越来越严重,这也是需要关注的一个问题。孙凝晖则认为,开源社区要同时面对社会发展中的两大难题,即公平和效率问题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全年压减粗钢产量超过2000万吨,111月高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同比分别增长19%、13.7%,前10个月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5.4%,5G+工业互联网在10大重点行业形成20个典型应用场景。信息通信业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建成开通5G基站超过130万个,5G终端用户达到4.97亿户,超额完成电信精准降费年度任务,贫困地区通信难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
疫苗和重要医疗物资保障任务全面完成,新冠疫苗年产能达到70亿剂。中小企业纾困解难支持力度加大,降低中小企业税费负担、缓解融资难问题取得明显成效,累计培育专精特新企业4万多家、小巨人企业4762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848家。
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提出,明年要聚焦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建设目标,落实六稳、六保工作任务,把工业稳增长摆在最重要的位置,统筹推进强链补链、技术攻关、数字化转型和绿色低碳发展,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支持,提升信息通信服务供给能力,促进工业经济平稳和提质升级,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筑牢经济压舱石。通信大数据平台持续优化升级。记者从近日召开的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获悉,今年以来,工业经济持续恢复增长,110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同比增长42.2%,规上中小企业收入、利润分别增长21.5%和30.4%,前三季度制造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27.4%,工业和信息化十四五实现良好开局。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书记、部长肖亚庆总结了今年推进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建设的主要进展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得到提升,基础和关键领域技术攻关取得进展,重点产业链强链补链稳步推进,集装箱产量成倍增长,新能源汽车产销均增长1.7倍,集成电路等产业实现两位数增长,光伏、风电、船舶等产业链国际竞争力进一步增强
做好政策出台前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评估,及时出台有利于稳定经济运行的政策、有利于激活力增动力的改革举措,慎重出台有收缩效应的政策。适当增加中央预算内投资,精准支持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两新一重等项目建设。
第二,稳预期要抓重点、解难题。面对经济下行压力,今年要对明年经济工作提前做好准备,推动有利于经济稳定的政策早出台、早落地、早见效;明年要持续落实好今年提前出台的政策举措,努力稳定一季度、上半年乃至全年经济运行。
防止经济大起大落,主要考虑去年一季度经济下降6.8%、跌了一个坑,今年一季度经济增长18.3%、上了一个坡,明年要过一个坎,填谷削峰,攻坚克难。在结构政策方面,围绕畅通国内大循环,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
靠前加强基础设施;靠前下达资金;靠前安排项目,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具体工作中要坚持先立后破、稳扎稳打,把握好调整政策和推动改革的时度效,实现稳和进良性互动、动态平衡。从需求看,居民消费受局部散发疫情持续扰动,投资稳定增长面临一些要素制约。第四,狠抓政策落地见效。
从供给看,产业链供应链仍有一些堵点卡点,企业综合成本上涨压力依然存在,下游中小企业生产经营面临困难。更大力度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加大对企业特别是制造业企业、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精准支持,夯实经济发展根基。
补齐基础设施网络空白,布局新型基础设施。把跨周期和逆周期调节有机结合起来,有利于熨平经济波动、避免大起大落,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提高宏观调控有效性。
在改革开放政策方面,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推进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抓好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加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联动,推动财政、货币、就业政策和产业、投资、消费、社会、环保、区域等政策形成系统集成效应。